□省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進軍號角。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會《決定》強調的六個緊緊圍繞的重點領域正闊步踏上新的徵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始於2003年的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已從“破冰期”挺進“深水區”,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的文化工作,應帶頭走在體制改革前列,以無畏的擔當精神、頑強的毅力和鬥志,抓住重點,破解難題,在改革的深水區奮力突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撐。
  增強前列意識,爭當全面深化改革先鋒
  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文化體制改革只有走在前列,才能更好地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
  宣傳文化工作的職能要求文化體制改革必須走在前列。實踐證明,我們黨始終註意把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的文化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並用以服務大眾、滋養人民,促進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政治覺悟和思想水平的提高,調動和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創造性。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要解決宣傳文化工作接地氣不夠、活力不足,工作主動性、針對性、有效性不強,服務不到位的問題,以嶄新的姿態、更大的作為,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資源、價值取向、理論指導和精神支撐。
  新的歷史使命召喚文化體制改革必須走在前列。文化體制改革走在前列就是要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增強勞動者綜合素質,挖掘創造性資源,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滿生機活力;為政治體制改革提供思想資料,營造公平公正法制的社會環境,確保政治體制改革更加符合中國文化傳統和中國國情;為社會體制改革提供精神給養,挖掘和豐富民族進步基因,激發人民的創造活力,增強社會生活幸福指數,確保社會體制改革充滿朝氣和活力;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供哲學指導和價值選擇,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營造新的生存發展環境。這就必然要求文化體制改革必須一馬當先、率先突破、跨越發展。
  增強機遇意識,破解改革發展難題
  文化體制改革同其他領域改革一樣,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也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性機遇,這種機遇稍縱即逝,誰抓住誰主動,誰抓住誰受益。
  全民追逐“中國夢”,實現民族文化復興,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進中華民族文化復興,以提振綜合國力,提高文化軟實力,強健中國精神,擴大中華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影響力。這就要求文化體制改革必須把“中國夢”與“文化強國夢”結合起來,把“中國夢”與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夢”結合起來,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在追逐“中國夢”的目標中找準自己的改革方位和路徑,破解阻礙“中國夢”實現的難點問題、體制障礙,使文化管理體制更加科學有效,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更加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文化開放水平更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供了時代機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物質財富的積累和富裕,更是精神財富的積聚和豐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要根本解決全民族每個社會成員的精神文化向度、精神文化追求、精神文化世界、精神文化生活問題,讓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自覺、本質的全面發展。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才可能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要為全面小康社會註入文化內容、文化形式、文化精神、文化成果,使全面小康社會成為一個精神飽滿、和諧愉悅、自由祥和、健康幸福的現代化社會。
  全域拓展文化發展空間,不斷增強文化影響力,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供了戰略機遇。一方面,文化體制改革要拓展自身發展空間,使整個文化體制科學、有序、高效地運行;另一方面,文化體制改革又要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為“五位一體”的系統協同發展拓展文化空間。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文化“走出去”參與競爭,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力,為文化開放拓展了廣闊的國際空間。
  增強創新意識,激發文化發展活力
  文化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使文化體制更好地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盡可能減少文化體制對其他領域改革的摩擦繫數,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斷的創造活力和創新能量。
  破除體制障礙,增強管理活力。原有的文化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運行的,政府大包大攬、統管統辦,干預作用明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對經濟基礎的促進作用不夠,對經濟的振興提供思想資源不夠。當前就是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部署要求,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進一步理順關係,使文化管理體制機制在全新的充滿活力的模式下運行。
  釋放制度能量,增強市場活力。文化市場體系關鍵是要釋放制度能量,首先要優化文化生產資料的配置,創新文化生產的投入機制,壯大文化企業產能,突出文化產品特色優勢,增加文化品牌的附加值,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服務和消費,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促進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其次要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允許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微小企業進入文化產業。最大限度地釋放制度創新活力、科學管理活力、市場運行活力。
  集合各方力量,增強建設合力。充分發揮主流文化的主導作用,積極推進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協調併進,讓積極健康的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充分調動各行業各領域開展自身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
  營造自由空間,增強創造活力。全面深化改革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和發展勾畫了新藍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啟了新航程。這次全面深化改革是在35年改革基礎上的又一次攻堅戰、大決戰,要切實解決文化體制長期積澱下來的制度性痼疾和發展性障礙,就必須打破壁壘和藩籬,營造寬鬆和諧、公平正義的發展環境,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增強擔當意識,牢牢把握意識形態主導權
  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各級宣傳文化部門必須增強擔當意識,始終堅持文化體制改革不論怎麼改,導向不能變,陣地不能丟。
  正確處理好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關係。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資源的再配置,文化利益的再調整,文化管理的再完善,文化活動的再創新。既要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又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意願。把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轉化為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轉化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舉措和偉大實踐。
  正確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與其他領域的改革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不同,文化體制改革具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屬性,其社會效益的作用更為明顯。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必須高度重視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發生衝突時,經濟效益必須讓步於社會效益。既不能忽視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使文化發展獃板僵化,也不能過分強調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唯利是圖,金錢至上。
  正確處理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關係。過去,文化建設曾政企不分、產事不分。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就必須堅持政事分開、管辦分開、政企分開,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文化事業的繁榮可以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擴大文化消費群體,為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營造廣泛的群眾基礎;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提供產品需求和供給多樣化,更加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正確處理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關係。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一方面以需定產,以特色、優勢產品占領市場;另一方面也要以產促需,引導、培養、創造文化消費,推動文化市場繁榮。同時,要轉變政府職能,弱化政府在市場中的有形之手,把主要精力放在重大事項的決策和政策引導上。
  (執筆:趙明仁、李明泉、張彥)
  (原標題:在文化體制改革的深水區奮力突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b90ybssa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